About 愛河導覽
關於愛河
愛河,古名打狗川、高雄川,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境內的小型河川。源於高雄市仁武區八卦寮,流經高雄市中心並於高雄港出海。長期改造後,現已為知名景點,尤其是兩畔的夜景。曾在2001年和2002年兩次作為臺灣燈會主場地;也是之後高雄燈會藝術節的舉辦地點。除了固定的節慶,愛河畔也有常態性的街頭表演和舞台表演。另外,愛河是台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
早期的愛河周圍地帶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直到400年前左右,因為自然的沖積作用使陸地面積擴大,原始的愛河才逐漸成形。鄭水萍曾依據「Zeelandia市海圖」推測愛河在荷治時期可能叫作「鹽溪」。明鄭時期之後,由於當時的漢人移民將能夠行駛船隻的河道稱為港,因此原本愛河由出海口到上游,被分為頭前港、後壁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以及田尾港,其行使河段最上游處為船仔頭,即現今的天祥二路鼎新橋東岸,另外下游出海口,今高雄港一帶的海域叫作「丹鳳澳」。到了1895年日治時期以後,才擁有正式名稱:打狗川。又,1920年日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因此成為高雄川。當時的愛河水深只有數公尺,之後日本於1912年擴建高雄港時,其中進行的一項工程是將愛河從河口到川田橋(今建國橋)之間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現代愛河在此時才成形。二次大戰結束後,初期沿用日治時期舊稱,後來約在1949年時高雄市政府以名稱欠妥為由,將「高雄川」改為「高雄河」,此外也將三塊厝河改稱「小北河」,川田橋改稱「建國橋」。
關於「愛河」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可能是來自1948年的一則事件,當時的愛河畔有一家「仁愛河遊船所」,在颱風過後招牌損壞,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情侶跳河殉情的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透過報紙的傳播,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大約最晚在1950年7月時,「愛河」已經取代「高雄河」成為公認名稱,如《中央日報》自1950年7月以後的報導便使用「愛河」,而高雄市政府在1950年10月辦臺灣省運動會時,新聞稿裡也是使用「愛河」二字。不過這時「愛河」主要是指中正橋到高雄橋之間的河段,後來逐漸擴大,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中即說明愛河是建國橋到高雄橋之間的河段,後來又逐漸成為整條河的名稱。1968年,前任高雄市長、當時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陳武璋因先前擔任市長時將壽山從軍事管制區開放為公園,轉任省府工作後以替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祝壽的名義將高雄市內的壽山以及柴山等名稱改為萬壽山,以及當時總統夫人宋美齡仁民愛物之意,將愛河改名為仁愛河,不過另一種說法則是改名之事乃為當時的高雄市長楊金虎所提出一說。另有一說是立委黃玉明以高雄市民身分於1968年8月9日向高雄市議會請願建議將壽山與愛河更名,市議會通過更名案後轉交市政府辦理,市政府再轉告臺灣省政府,由內政部在1970年核准後於該年10月31日公告實施。但市民所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議員陳光復書面提案、議員張益郎與李復興以臨時動議方式分別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此三個提案併案後,市議會同意恢復舊稱,市政府向內政部報備後,於1992年1月1日正式恢復壽山和愛河之名。